高中歷史課綱微調17處修改爭議|荒謬嗎?
2015年7月8日,馬英九總統在政治大學之座談中,稱這次修改造成之爭議有一百多處,並舉出以慰安婦、光復及接收用詞、臺灣人抗日、228事件及白色恐怖等例子,認為以比例原則來說,不需要重修。7月9日,國教院發出新聞稿,認為以主題來說,此次修改造成之爭議共有17處,分別為:
-
「原住民」改為 「原住民族」,有忽略平埔族之爭議:原住民族為法定用語,指臺灣14個被政府認定之原住族群,但其中不包括平埔族等已經消失,或是未獲法定地位之民族。
-
「國際競逐時期」改為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
「鄭氏統治」改為 「明鄭統治」
-
「日本統治」改為 「日本殖民統治」
-
「接收」臺灣 改為 「光復」臺灣
-
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
-
「大航海時代」改為 「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
「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
新增 「臺人與抗日戰爭」
-
「多元文化發展」改為 「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之發展」
-
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豆溪事件
-
「清代治臺政策」改為 「清廷治臺政策」
-
鴉片戰爭迫使清廷在臺灣開港通商之敘述爭議:在英法聯軍之役後簽定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清朝才將臺灣納入開港通商。
-
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之省份,說法有爭議:在這個敍述之背後,沒有完整歷史研究作為支持。
-
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
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之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之影響與作為
-
「慰安婦」改為 「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說法過於主觀
以上文字|wiki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