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張圖看清楚人生模樣| 電影《銀翼殺手2049》
Posted on 17 10 月, 2017 by A-MO
《銀翼殺手2049》(英語:Blade Runner 2049)是一部2017年美國新黑色科幻片,由丹尼·維勒納夫執導,漢普敦·芬奇與麥可·葛林共同撰寫劇本。
為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的續集,其導演雷利·史考特則在本片中擔任執行製片人。
前集演員哈里遜·福特回歸飾演瑞克·戴克,其他主演包括雷恩·葛斯林、安娜·德哈瑪斯、羅蘋·萊特、傑瑞德·雷托與戴夫·巴帝斯塔。
劇情主要描述前集的三十年後,銀翼殺手K為了解決一個重大的危機而展開深入追查,而這一切的線索都指向失蹤已久的瑞克·戴克上。
《銀翼殺手2049》評價
獲得了普遍好評。爛番茄根據235條評論,該片持有89%的新鮮度,平均得分為8.2/10;該網站共識:「視覺震撼和令人滿意的敘事,《銀翼殺手2049》深刻擴展了前集的故事,同時也成就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
。該片在Metacritic上則獲得了81分,這代表著「整體正面的評價」。據CinemaScore調查,觀眾的評價在A+至F間落於「A-」。
【解讀《銀翼殺手》】曹家榮:如果人類也有「無法共感」的缺陷,與仿生人的界線何在?
在人與非人之間
「人」是什麼?又如何說仿生人不是人?這類問題早已隨著機器人、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一再被提出。過去我們說,只有人才會思考,機器只能執行命令,但AlphaGo卻在堪稱人類智力活動的顛峰之戰中屢屢擊敗人類。然後我們說,只有人才能表達感性。但微軟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冰」也出了一本詩集,這樣算不算表達感性?
這幾年,我們彷彿看見人類在維持自身獨特性的戰役上節節敗退。沒有錯,「界線」的劃定一直都是場戰爭。「人類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就不是所謂的客觀事實。而菲利浦.狄克早就知道了。
小說開場,賞金獵人瑞克在一陣愉快的電流中醒來。名為「潘菲德」的設備可以透過不同數值的設定,直接改變一個人的心情。數值481讓人感到充滿希望、594讓人心悅誠服以夫為天,3呢,則是讓人有想使用潘菲德的渴望。
瑞克(以及其他真正的「人」類)能夠透過潘菲德「設定」心情。這只是所謂科技的發明嗎?抑或,這樣的情境在一開始就挑戰了關於「人」的界定?而「人」的情緒是可以被設定、修改的嗎?小說家無聲地丟出了這個問題。
不過在小說裡,人類賴以維繫人與仿生人之界線的,不是情緒這相對單純的東西,而是一種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同理的「共感」。如果說情緒是個人的,那麼這種共感感受性便是源自於「人」做為社會動物的特性,那是一種將自身想像置入他人處境的感受能力。這也是人會彼此關心、相互合作的基礎。
仿生人沒有同理他人的共感感受性,也因此,仿生人不在意他人(包括其他仿生人)的死活。這是小說裡明白地畫下的一道界線,但菲利浦.狄克卻也不斷透過模糊、質疑這條界線來反思: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