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生活安逸,人的創造力便會枯竭。」|天野喜孝

Posted on 12 11 月, 2016 by A-MO

yoshitaka-amano
天野喜孝(1952年3月26日-),原名為天野嘉孝,日本靜岡市出身的畫家、人物設計師及插圖畫家,擅長舞台美術及服裝設計。其作品散見各種藝術創作活動中,計有動畫人物設計、電玩遊戲視覺概念設計、書籍的封面設計與內頁插畫,舞蹈、戲劇、電影的場景設計、背景美術設計、服裝設計等。
從《N.Y.SALAD》到《救難小英雄》(タイムボカン),天野喜孝軽妙的漫畫式人物設計使他在同行中獨當一面。天野喜孝的風格具有纖細、妖艷及富幻想性的特性,使他在歐美地區的人氣大旺,紐約、倫敦、巴黎、里昂、科隆、香港等地均曾舉辦巡迴畫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野已經創造和展示他標誌性的復古流行的圖示在畫廊為特色的繪畫世界各地,主要是鋁框面板與丙烯酸和汽車塗料繪畫。 他曾5次獲得星雲賞,並且還在1999年與尼爾·蓋曼以《睡魔:夢想獵人》贏得了布拉姆史托克獎。


十四歲那年,他為見朋友上訪東京,帶著自己的作品參觀傳奇動畫公司「龍之子」,於是在 1967 年加入龍之子公司,參與「科學小飛俠」等成為世界人們共同童年回憶的經典動畫。

離開龍之子創立「天」( Tan’s Production ) 製作公司後,插畫創作不斷,一直到 1987 年 負責「 最終幻想 ( Final Fantasy ) 」,在全世界造成風潮,「 Yoshitaka Amano 」正式在世界舞台亮相。
直到今日,歷代最終幻想美術設計依然由天野大師負責。

「 我會先把整個故事讀一遍,然後按頭腦中閃現出來的畫面畫。我畫的是我頭腦中形成的景象。」

除了成為世界現象的「最終幻想」、「科學小飛俠」,天野大師為 菊地秀行「吸血鬼獵人 D」、夢枕貘「幻獸少年」、栗本勳「豹頭王傳說」、田中芳樹「創龍傳」、「亞爾斯蘭戰記」等知名小說畫的插畫作品,亦被人們奉為經典。




「吸血鬼獵人 D」

「 雖說如此,畫畫依然是一件純粹的事,100 年前,沒有動畫電影,也沒有遊戲,人們還是可以創作,可以畫畫。」

2016 年 CAFA game 論壇上,天野大師建議年輕人不要拘泥於創作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自我表述。
在這點上大師自己執行得淋漓盡致。正當人們將天野喜孝定位為「插畫師」、「人物設定師」時,他的觸角早已伸到其他領域。

電影服裝設計如 < 陰陽師 > ; 電影概念設計如 < 畫皮2 > ; 舞台劇背景及服裝設計如 日本舞台劇 < 楊貴妃>、日本「寶塚」< Bluestoking Lady >、與歌舞伎泰斗「坂東玉三郎」合作等 ; 時尚領域合作對象如 Dior Homme、De Beers 等 ; 動畫如 < 天使之卵 >:此為與另一位同為「龍之子」出身的大師「押井守」合作的動畫 ,闡述天野大師自身的想法,讓全世界粉絲著迷又疑惑。而 改編自天野大師的繪本 < 蔬菜妖精 > 的 3D 動畫,可愛的風格讓人認不出出自天野大師筆下。另外 < 鳥之歌 >、< DEVA ZAN > 等動畫皆表達出大師不同的面相。

請問您使用什麼媒材感到最舒服?

「水彩和單色印度墨水。」

天野大師在其他領域如石版畫、彩繪玻璃、鋁板噴漆創作 等領域亦佳績不斷。其中普普藝術風格的鋁板噴漆創作,在台灣的 MOMA 展出過,那時筆者初次見到大師以普普風創作,以為自己走錯展場。而石版畫亦在美國紐約有過個展。天野大師甚至和日本巨星級偶像 「Hyde」合作舉辦展覽。

天野喜孝xHYDE展


brmjnipcuaah33w
「平時,我每天工作八到十個小時,並沒有固定的假期。只是在新年和夏季的盂蘭盆會有兩天的休息,這已經很奢侈了。我的業餘愛好?看電影或聽音樂,而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份,所以我的業餘愛好也是工作。」

天野大師 1952 年出生,十五年左右之後便踏進「龍之子」,這家產出 天野喜孝、押井守、大河原邦男、高田明美、真下耕一以及西久保利彦 等日後知名大腕的傳奇公司。1983 ~ 1986 年,連續四年得到「星雲賞」藝術部門大獎,1987 年以「最終幻想」世界知名,又為知名小說留下經典之作。似乎,大師沒有一刻是閒暇的。

天野大師很少詳談關於「最終幻想」的一切,「我還做了很多事。」他說。

大師一生至今所做都如他自己所說的,不受限、不拘泥、舒己意,創作再多樣,都來自同一顆種子。或許在工業革命後,分工越來越細的世界,應該要記得,發散的枝枒,相聚於根。

重要的是「意」,而不是形式

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 都該有的手繪聖經 Color and Light: A Guide for the Realist Painter

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 都該有的手繪聖經


若您喜歡本篇內容整理,請由此前往購書,博客來會給本站微薄回饋金,間接支持小編

為什麼高度創意的人常讓人際關係緊張? 改變,不如了解他們